教徒語言學者鄧慧蘭 幫助聾童學習獲表揚

公教報 - 二零一三年八月二十三日

新學年即將開始,最近獲頒發香港人道年獎的天主教徒學者鄧慧蘭繼續推動聾健學生教育項目,幫助他們改善學習困難。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主任鄧慧蘭教授暑期前獲頒授香港人道年獎二O一三。該獎由香港紅十字會與...

相關報道: 連結 | PDF


《沒有牆的世界 IV》-《他和他的兩文四語》

香港電台 - 二零一三年七月二十四日

早前香港電台到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拍攝《沒有牆的世界 IV》-《他和他的兩文四語》,內容細說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小六聾生司徒銘竣和健聽生蕭凱乘之間的友誼以及校內的聾健共融環境,該集節目已於二零一三年七月二十四日下午七時至七時半於無線電視翡翠台播放,現在可於以下連結重溫: 


聽障童 肌萎生 沖天志「破牆」升學

東方日報 - 二零一三年七月二十二日

多牆只要有一扇窗就能與外面世界連繫, 反而心中的牆難以打破。剛剛小六畢業的蕭凱乘自二年級起入讀手語雙語共融班, 班上約有六名聽障學童, 課堂同時採用手語及口語授課, 自此認識中度弱聽的司徒銘竣, 成為五年同學及知己……


人道年獎專訪 - 鄧慧蘭教授、余煒琳:無聲勝有聲

香港電台 - 二零一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多年來,手語教育在香港不受重視,一度就連聾童學校也傾向不以手語教學,令聽障小朋友靠著讀唇,一頭霧水地在課堂和書本中掙扎,即使成功考入大學,也因為缺乏手語翻譯而要大費周張。研究語言學的鄧慧蘭教授從研究手語開始,一步步走進聾人的世界,並致力推動手語口語雙語教學,希望為聾童舖設一條進入大學的「無聲橋」,並因而獲得本屆人道年獎。和鄧教授長期合作的聾人余煒琳亦透過手語翻譯馮曉雯,分享她以手語學習的經歷。

相關報道: 連結


無聲之戰 鄧慧蘭

東周刊 - 二零一三年六月十九日

在盲、聾或四肢傷殘等殘缺中,聾人似乎最易被忽視;外表四肢健全,大大隻隻行得走得,有誰會想到你身體有問題?剛獲「香港人道年獎」的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教授鄧慧蘭不是聾人,卻在偶然機會下,發現傳統學習口語的方法千瘡百孔...

相關報道: PDF


喚起沉睡百年手語教育

中大通訊 - 二零一三年六月十九日

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主任鄧慧蘭教授說:「在1990年代中期開始從事手語研究時,我接觸過的聾人中,許多都不能寫、不能講,中英文都不行,讓我非常驚訝。為甚麼會這樣的?聾人真的沒有語言嗎?其實,他們都有語言,只不過是手語。...

相關報道: 連結


《時事多面睇》聽障教育專題

無線電視 - 二零一三年六月十七日

無線電視新聞節目《時事多面睇》於二零一三年六月十七日播出聽障教育專題。節目透過訪問相關人士包括計劃總監鄧慧蘭教授、項目經理姚勤敏先生、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聾人員工等,講述了手語對聾人的重要性、手語雙語教學對聾生/聽障生的好處、聽障學生所面對困難及香港現行聽障教育的不足等。


推廣手語.口語 香港雙語教育有成

台灣公視手語新聞 - 二零一三年六月十二日

台灣公視手語新聞早前專訪了鄧慧蘭教授,報導有關她獲得香港人道年獎的消息,也介紹了她在推廣手語雙語共融教育和培訓亞太地區的手語研究員方面的工作。


「愚公」鄧慧蘭 為手語移山

星島日報 - 二零一三年五月二十六日

兩座大山聳立門前,阻礙家人出入,九十歲的愚公決心移山,人人嘲笑他愚蠢,但愚公堅信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可接力完成,大山又不會長高,終有一天定能移山。面對聾人教育模式落後的大山,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主任鄧慧蘭本着愚公精神...

相關報道PDF



《放學ICU》訪問

無線電視 - 二零一三年五月十七日

計劃伙伴學校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蘇蘊珩校長、吳潔蘭副校長、一位聾人老師及兩位計劃的六年級的聾、健學生早前到無線電視兒童節目《放學ICU》 接受訪問。訪問中蘇校長和吳副校長談及如何建立聾健共融的學習環境、家長及學生的支持、手語雙語協作教學的挑戰等,學生也談及想成為手語翻譯員的志願。吳副校長和聾人老師更模擬共融班上課情況,讓觀眾更加了解聾、健學生如何一同學習。節目已於二零一三年五月十七日出。


音樂劇傷健共融 聾童訴內心世界

星島日報 - 二零一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是全亞洲內,唯一設有口語和手語教學的主流小學。今年是該校五十周年校慶,在日前舉行的「金禧感恩典禮暨匯演」中,除有音樂和舞蹈表演外,還有個名為「剛毅求真,共融感恩」的原創音樂劇,描述該校獨特的學習環境。音樂劇帶出只要有「信任」和「愛」,定可排除萬難,宣揚傷健共融的訊息。


聽障童學習難 欠手語支援

明報 - 二零一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聽障兒童在無聲的主流學校中,單靠教師口授,難以理解課程,學習進度往往難以追上。8歲的陳紀尤天生失聰,因就讀的小學獲中大支援手語翻譯,在口語、手語「雙語教育」下,成績優異,在剛過去的考試獲全班第9名。「手語翻譯於聾童就像近視人士的眼鏡,你要她脫下眼鏡,便可能會聽不明白。」陳太擔心,計劃一旦終止或女兒升讀中學後無手語翻譯,女兒會像不少聽障學童般升學夢碎。...

相關報道: 連結


手口雙語並學聽障童追上健聽生

東方日報 -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二日

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自○六年起在一間幼稚園及一間小學推行,校內設共融班,班內有健聽學童及六至八名聽障學童,由兩名教師分別以口語及手語任教。計劃正進行追蹤研究,首批十八名嚴重聽障學童中,部分學童六歲時的語言能力不足三歲,但一年共融學習後大有進境,效果等同一年半的學習,即速度快五成,更有一半人在表達能力上成功達標,追上正常學習進度。

相關報道: 連結 | PDF


手語口語混合教學 助聽障童語言發展 

文匯報 -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十二日

全港約 有6,000多名聽障學童,部分學童的「語 言歲數」僅及實際年齡一半。中文大學研 究發現,以手語及口語混合模式教學,有 效把「語言歲數」與實際年齡拉近,每年 可追趕1.5年的「語言歲數」。在首批參與 計劃的學生中,有半數經過約2至4年混合 教學後,其表達能力已達同齡的健聽學 童。全港約 有6,000多名聽障學童,部分學童的「語 言歲數」僅及實際年齡一半。中文大學研 究發現,以手語及口語混合模式教學,有 效把「語言歲數」與實際年齡拉近,每年 可追趕1.5年的「語言歲數」。在首批參與 計劃的學生中,有半數經過約2至4年混合 教學後,其表達能力已達同齡的健聽學 童。 

相關報道PDF


攜手同學習 雙語建共融

星島日報 - 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日

手語教學同成長 現時一般主流學校沒有推行手語教學,失聰人士很難融入其中,減少了學習的機會。為了營造更適切的學習環境,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得到香港賽馬會的資助,推行「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畫」,自07年開始和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合作,設立使用手語教學的特別班,為健聽和失聰的同學提供共同學習的機會。第一批參與計畫的同學,今年已升上小三。


Sign of progress

南華早報 - 二零零八年六月十四日

An innovative project, conducted by Chinese University's Centre for Sign Linguistics and Deaf Studies, strives to fully integrate deaf students into a mainstream school by helping them to become 'bilingual' through learning both sign and spoken language.

相關報道: 連結


課堂引入手語助學習

明報 - 二零零七年十二月十日

據統計,全球約有0.1%人士失聰,不少失聰者因聽障問題或無法融入主流學校而阻礙學習,甚至影響升學。中大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在馬會資助下,展開為期7年「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望打破失聰人士低學歷的宿命。平安福音幼稚園去年推行手語及閱讀計劃,今學年首批總共6名失聰童入讀小一,中大遂與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合作,於其中一班小一加入手語輔助教學,一名老師口述、一名老師手語,實施「雙語」教學。

相關報導: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