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分享:孩子初初佩戴耳機時我也是很難接受的,畢竟是小孩子,佩戴耳機會影響外貌,街外人會望著女兒,感覺不好受。我也未曾接觸過聽障人士,我只曾經看見公公婆婆戴耳機,但未看過小朋友戴耳機,所以覺得很奇怪。幸好我的家人都很正面鼓勵我,他們認為近視要戴眼鏡,聽得不好自然要戴耳機。我後來想通了,不應該因為我選擇不讓女兒戴耳機,而令她聽不到聲音。
家長分享:女兒做手術時要剷頭髮,做完手術後要包着整個頭,又不能進食,這些都讓我非常心痛。起初做完手術後真的有點後悔,女兒還有少許不良反應,例如頭暈、耳水不平衡、嘔吐等,令我不禁想:這個手術對她是否不太好?但接觸過許多不同的聾童後,我會鼓勵其他家長為他們的孩子進行人工耳蝸手術。 因為我看到人工耳蝸手術的幫助真的很大,像是現在在女兒背後說話,她能分辦出不同的聲音,助聽器則做不到這個效果。當然,不是做了人工耳蝸手術就一定會有好的效果,不過我的女兒只做了一隻耳蝸,分別已經很大。
家長分享:孩子要不斷上不同的訓練,其實他們都很大壓力,有時候會氣餒,家長應該給予適當的鼓勵,假期時多些帶孩子去玩,當孩子做到達到要求時就給予合適的獎勵,對孩子的成長會更加好。將心比己,如果我們一星期有六天上班,我假期時都會想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孩子也是一樣。而且,孩子進行的是非一般的學習,有早期訓練、言語訓練、個別訓練、手語訓練,還有上堂的學習,這麼多的訓練,其實孩子都需要䆁放,不能迫得太緊。要帶給孩子快樂,他們才能健康成長。
智慧錦囊:老人家未必理解許多專業術語,所以把報告帶回家時,不一定要告訴他們孩子的診斷名稱,反而可集中描述孩子聽力障礙的行為特質。比如說,在後面叫他們沒有反應。老人家聽到這些話,一般會比較在意,很想幫助孫兒糾正問題。這時候,我們便應乘機邀請老人家合作,讓他們知道,作為照顧者,什麼應該多做,什麼應該少做。一致的管教模式,能有效促進孩子的治療及訓練。
家長分享:如果我們都不把聽障當作是一回事,孩子都不會把他當作是甚麼一回事。就好像孩子問我:「為何你不用戴耳機?」,我回答說:「因為我耳朵聽得好。」孩子又再問:「為何我要戴耳機?」我回答:「因為你耳朵聽得不好,所以做了耳蝸手術。」孩子又會問:「為何公園沒有人戴耳機呢?」我們就會回應:「為何姐姐要戴眼鏡,你不用戴眼鏡?」孩子就明白說:「因為姐姐眼睛看得不好,我眼睛看得好。」跟孩子說一些道理和比喻,孩子就會明白自己不是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