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香港中文大學的手語研究及訓練項目始於一九九三年,當年正逢伍德華教授 (Prof. James Woodward) 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並就香港手語展開他的研究。伍教授邀請鄧慧蘭教授共同構建一個研究團隊,在多個研究項目中進行合作。自那時起,手語語言學研究便在香港中文大學生根發芽。經過數十年研究工作,使香港中文大學被公認為亞太區首間專門從事手語語言學研究及聾人培訓的學術機構。
有鑒於研究項目及相關社會活動的迅速增多,其中包括專題研討會,大型會議,社區服務和公眾諮詢等,香港中文大學於二零零三年十一月正式批准成立「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其創辦成員包括鄧慧蘭教授、伍德華教授,及一群健聽研究生和聾人初級研究助理。
自成立以來,通過各類研究和聾人培訓項目的開展,本中心成功提升了人們對手語語言學培訓重要性的認識,並使大眾認識到手語語言學培訓在香港聾人教育中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本中心在大力推動手語語言學研究和培訓的同時,也促成了一個亞洲大學聯盟的建立。該亞洲大學聯盟是以大學之間合作的方式來促進亞太地區的手語研究和聾人培訓,其最終目標是效仿香港中文大學的模式,在亞洲各大學中建立相關學科。
迄今為止,本中心被公認為亞洲地區手語語言學研究和培訓的樞紐。在手語語言學、手語教學、手語傳譯和聾教育方面的研究生、本科生和副學位培訓中,本中心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中心之標誌
本中心之標誌反映了中心的使命,就是通過利用口語和手語的雙語語言資源,在健聽人與聾人的世界之間搭建橋梁。在這個標誌中,身為聾人及使用手語並不被視為是一種殘疾,而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和溝通方式。
標誌中藝術風格化的面孔表達出聾人與健聽人之間具平等地位的思想。在標誌中,一個健聽人的「耳朵」和「口」被形象地連接起來,成為一個聾人的的「手」和「口」。這雙手又連接起不同的手語和聾人文化。而從第三幅面孔中伸展出來的「手」則代表跟其他健聽和聾人世界的聯繫。
中心的標誌於 2005 Winter Semi-Annual Design Contest of the American Design Awards 設計比賽中獲得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