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將精神病和精神病患者貼上負面標籤的情況屢見不鮮,例如:傳媒在報導暴力案件時都會先強調涉案者是否精神病患者、電視劇將患有思覺失調的角色塑造成連環殺手等。事實上,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者只屬少數。在傳媒潛移默化下,將精神病患者看成「痴線」、「危險人物」等「微歧視」其實都是「大眾污名」常見的例子(可參考另外兩篇文章「污名化 [Link to corresponding article)」和「微歧視 [Link to corresponding article)」)。
究竟甚麼是污名?污名是一種別人加諸的負面標籤和定型,某些人士或群體可能因不符合社會所稱的「正常」標準而遭受到排斥和歧視 (Taghva et al., 2017)。傳媒是大眾獲取資訊的主要平台,對塑造社會的價值觀有顯著的影響。為了吸引觀眾,部份媒體作出誇張、渲染、甚至扭曲的報導,令社會大眾誤以為精神病與暴力有密切關係,因而造成恐懼、不安、偏見和歧視。這些污名化的現象使精神病患者在不同場合遇到不公平的對待,造成傷害,也產生了對社會的疏離感。另一方面,「自我污名」也影響著我們的精神健康。當我們遇到情緒困擾時,我們可能擔心會被他人取笑,而選擇獨自面對,不願與別人分享。
從而可見,污名以不同形式滲入我們的生活。但其實你、我都有能力對抗和消除污名。今天,你願意踏出第一步,學習真實地了解和認識與自己不一樣的人,嘗試改變自己固有的刻板想法,為社會帶來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尊重嗎?
平等機會檔案(2018年3月)。〈消除負面標籤 人人有責〉。《一些人˙一些事 -- 深思簡論》。取自http://www.eoc.org.hk/EOC/Upload/UserFiles/File/thingswedo/chn/twdpwm0091.htm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2022年8月26日)。新聞稿。取自 https://bit.ly/3ww3C2O
麥穎思(2022年9月16日)。〈【思索與言】網誌:污名與歧視 一點都嫌多〉。《賽馬會心導游+計劃》。取自 https://www.jcthplus.org/article/blog_eradicating-stigma-and-discrimination-in-mental-health
Taghva, A., Farsi, Z., Javanmard, Y., Atashi, A., Hajebi, A., & Noorbala, A. A. (2017). Strategies to reduce the stigma toward people with mental disorders in Iran: stakeholders’ perspectives. BMC Psychiatry, 17(1). https://doi.org/10.1186/s12888-016-1169-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