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2. 見心理學家/輔導員是很丟臉的事情...

當你感到壓力大,或受抑鬱、焦慮等情緒所困擾的時候,你會怎樣舒緩自己的情緒?跟朋友、家人傾訴?做運動出一身汗?但如果你的生活或工作受到情緒困擾,你有想過尋找心理輔導或心理治療嗎?

普遍人認為有情緒需要、或者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就代表軟弱、無能力處理自己的問題,又或是擔心這樣做會間接標籤自己有「精神病」,最好避而遠之。這些「自我污名」大大減低了我們求助的意欲,令我們無法適時獲得適切的支援,長遠而言影響我們的精神健康(可參考另一文章「污名化 [Link to corresponding article]」)。

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情緒低谷。心理學家和輔導員都是受過相關訓練的專業人士,同樣希望透過面談引導服務使用者思考自己的需要,一步步解開心中的癥結,共同疏理解決方法。但兩者所接受的訓練和服務內容各有不同。

臨床心理學家的訓練以精神健康為主,他們熟悉各類精神疾病的診斷,也擅長分析服務對象的想法、行為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他們做評估的主要方法是面談,以及以實證為本的心理治療和練習,與服務對象同行,走出低谷。而輔導員的訓練集中於社會大眾一般會遇到的問題,例如是學業、職業等適應困難,並主要透過面談引導服務對象思考,好好的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可參考另外兩篇文章「 臨床心理學家[Link to corresponding article]」、「 輔導員[Link to corresponding article]」)。

在尋找合適的服務時,大家要留意:臨床心理學家和輔導員在香港並沒有發牌和註冊制度,未受認可或未接受過相關訓練的人士有可能亦會自稱為「心理學家」或「輔導員」以提供「心理服務」或「心理治療」(可參考以下文章「 精神健康專業人士[Link to corresponding article]」)。大家在下決定前,不妨先參考以下網站:

臨床心理學家:

  • 香港心理學會 臨床心理學組:<連結>
  • 香港心理學會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名單
    • 非政府(志願)機構:<連結> (4.2022更新)
    • 私人執業:<連結> (4.2022更新)

輔導員:香港專業輔導協會:<連結>

祝願大家在面對情緒困擾的時候,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方法疏理思緒!

參考資料::

説書人(2019)。〈不同的服務提供者〉。香港:説書人。取自 <連結>

Chung, K. F., Tse, S., Lee, C. T., Wong, M. M. C., & Chan, W. M. (2018). Experience of stigma among mental health service users in Hong Kong: Are there changes between 2001 and 201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 65(1), 64–72. https://doi.org/10.1177/002076401881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