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

也許大家都受電視劇和《24個比利》影響,誤把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和「分裂成多種人格」的狀態劃上等號,並認為患了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的人都是「痴線」的。首先,「分裂成多種人格」是另一心理疾病「解離性身分疾患」的徵兆(可參考另一文章「解離性身分疾患 [Link to corresponding article)」);其次,患有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並不代表「痴線」,而是患者腦內的化學物質、以及生理出現錯亂失調,造成思考和知覺上的障礙,而這些狀況在情緒和行為等方面呈現了出來,例如出現妄想、幻覺、混亂言語等。患者亦會呈現一些負性症狀,例如缺乏專注力、目無表情等。事實上,患者的情況可以透過治療改善,就跟傷風、感冒一樣,只要定時食藥,病情可以漸趨穩定,患者依然能過著有意義的生活。

政府近年嘗試改善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患者被污名化的情況,例如把「精神分裂症」改名為「思覺失調」(Chan et al., 2015)。值得關注的是,社會上大部份人常將患有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人士與「暴力」「危險」等負面字眼掛勾,但其實大部分患者跟普遍人一樣,過著一般人會過的生活,照常上班、上學,也不會傻笑、自言自語、刻意搗亂,或是傷害他人。很多誤解是源於傳媒過份誇大患者的危險性,但新聞上看到的報導或案件其實只是少數例子。

面對以上種種指控和負面標籤,有精神分裂症/思覺失調的人也會感到委屈,有的更因為擔心病情被揭露後會遭受歧視或不公平的對待,而刻意隱瞞自己的狀況,使身心承受更大壓力。所以,作為朋友、家人,帶著不批判的心聆聽他們的憂慮,讓他們知道有人陪伴就已經很足夠。如果你預備好,亦可以問問他們希望得到怎樣的支援,又或者鼓勵他們尋求專業人士幫忙。

參考資料:

本文為說書人 (2020)。關於精神病的一些事(二)。香港:說書人。取自於:<連結>的書面語節錄及經修改版本
Chan, S. K., Ching, E. Y., Lam, K. S., So, H. C., Hui, C. L., Lee, E. H., . . . Chen, E. Y. (2015). Newspaper coverage of mental illness in Hong Kong between 2002 and 2012: Impact of introduction of a new Chinese name of psychosis. Early Intervention in Psychiatry, 11(4), 342–345. doi: 10.1111/eip.12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