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書本《24個比利》、電影《分裂》(Split)和電視劇《三個女人一個因》都以「多重人格」作為主軸,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惟大眾對此疾病不太認識,因而產生了不少誤會。部份電影和電視劇甚至將患有「多重人格」的人描繪成罪犯,認為人格都是邪惡、會傷害別人的。到底「多重人格」是否真正存在?又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狀況?
「多重人格」或「人格分裂」的正式醫學名稱是「解離性身分疾患」,是指一個人的身體裏長期存有兩個或以上的人格(identity)。這些人格可以有不同的性別、年齡、語言、性格、記憶等,亦有機會因應不同的環境或情況而出現,短暫控制當事人的意識和行為。經歷解離性身分疾患的人較多呈現以下狀況—
研究指出,經歷解離性身分疾患的人大部份都曾經歷重大的創傷事件,當身體無法面對巨大的創傷時,便會解離出數個人格來代替原人格承受創傷。從這個角度來看,解離(dissociation)是身體其中一個保護機制。其實許多人在一生裏都可能曾經歷不同程度的解離,很多時候當我們在面對巨大創傷後,未能完全整合自己身心經驗(如情緒、記憶等)時,輕微的解離(如變得呆濟,聽不到別人正在跟自己說話;受驚過度,無法回憶起先前發生的事情等)是自然反應 (Fung & Lee, 2017)。但是若記憶斷層和身份意識模糊等情況持續,甚至對日常生活或與人相處造成影響,便應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社會上普遍對解離性身分疾患的人有很多誤解,例如誤以為他們等同患有精神分裂症、甚至把「暴力」、「危險」等負面字眼與患者的行為表現扯上關係。
面對這些指控,有解離性身分疾患經歷的人也會感到委屈和氣餒,因為人格的轉換也令他們的身體很疲倦;有時候他們也會擔心某些人格會做出傷害其他人的事,於是很努力地控制自己或保護身邊的人,身心面對很大壓力。所以,作為朋友、家人,細心聆聽他們的憂慮,讓他們知道有人明白、陪伴自己就已經很足夠。如果你覺得有需要,亦可以問問他們希望得到怎樣的支援,又或者鼓勵他們尋求專業人士幫忙。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Fung, Andy H. W. , Lee, Elly C. Y.(2017)。〈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多重人格」?解開「多重人格障礙」17個秘密〉,《良醫健康》。取自<連結>
Foote, B., Park, J. (2008).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and schizophrenia: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heoretical issues.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 10(3), 217. doi: 10.1007/s11920-008-0036-z.
說書人(2019)。〈關於精神病的一些事(二)〉。香港:說書人。取自<連結>
香港解難症關注協會 —— <連結>